報告時間:2019年4月12日(周五)14:00
報告地點:北辰校區行政樓一樓報告廳
報告題目:中國人的“生活美學”
報告嘉賓:劉悅笛
報告簡介:“生活美學”就是一種關乎“審美生活”之學,追問“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美學在西方乃是哲學意義上的“感性學”,而生活化的美學在中國,則不只是西學的“感”學,而更是本土的“覺”學。中國化的美學,不僅與人類的感性世界直接關聯,而且與中國人的“情理架構”緊密關聯:中國人歷來既強調不同于西方純理性主義的“情本主義”,也強調在情與理的圓融合一。“生活美學”是根源于中國本土既植根于生活又超逾于審美的悠久傳統,這是一種生意盎然的“活的傳統”。
嘉賓簡介:劉悅笛,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美國富布萊特訪問學者,北京大學博士后,曾任國際美學協會(IAA)五位總執委之一與中華美學學會副秘書長,Comparative Philosophy編委。著作有《生活美學》《分析美學史》《當代藝術理論》《生活中的美學》《藝術終結之后》《視覺美學史》《當代中國美學研究》《無邊風月》《世界又平又美》《美學國際》《生活美學與當代藝術》Subversive Strateg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Brill, 2011)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 (Cambridge Scholars, 2014),《生活美學與藝術經驗》獲“三個一百”原創出版獎。翻譯維特根斯坦《美學、心理學和宗教信仰的演講與對話集》沃爾海姆《藝術及其對象》等5部,在《東西方思想雜志》等發表英文論文十余篇,主編“北京大學美學藝術叢書”“美學藝術學譯文叢書”“生活美學小叢書”,在中國美術館等策劃多次藝術展。
報告題目:《何以成人:關于思復堂遺詩箋注本》
報告嘉賓:秦燕春
報告簡介:孔子曰:“溫柔敦厚,詩教也。”又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儒家向來重視在“發乎情,止乎禮儀”的詩教中敦化風俗、涵詠性情、感發情志、和睦人倫,在蒼茫無常的森然萬象中建立價值的執著于堅守。從唐君毅先生太夫人陳卓仙《思復堂遺詩》中能看到中國傳統儒家的性情、實踐和在現實世界中的落實。
嘉賓簡介: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古的學術史和思想史。著有《歷史的重要》,《清末民初的晚明想像》,《袁氏左右》,《青瓷紅釉》,《問茶》,《思復堂遺詩》箋注本等書數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