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零年
3月30日,中共人民政府教育部召開第一次會議全國高等教育會議,院長趙玉振與會。會議確定了高等教育的方針、任務。同時,就領導關系、院系關系調整等問題進行了研究。
6月,工學院成立教育工會,張兆麟當選為工會主席。
9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發(fā)[高一字第735號]文批復:河北省更名“河北工學院”;原附屬之高級工業(yè)職業(yè)學校改名為“河北工學院附屬工學學校”。
一九五一年
4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召開北洋大學和河北工學院負責人及教職工代表、學生代表座談會,研究并校問題。旋即宣布成立并校委員會、成員會,成員有:傅克(教育部第一處副處長)、王金鼎(市委文教部干部)、聶璧初(市委學支科負責人)及兩院校與會人員。常務委員5人:傅克、王金鼎、聶璧初、劉錫瑛(北洋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趙玉振(河北工學院院長)。下設:編制委員會、計劃委員會、調配委員會及校產(chǎn)清理委員會,由兩校有關人員組成。
6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高三字第533號]文,決定北洋大學和河北工學院兩校合并,自1951年8月1日起正式成立新校。擬定校名為“天津大學”。至此,河北工學院已不再單獨對外辦公。原河北工學院屬工業(yè)學校,暫由新成立的天津大學代管;1952年初,工業(yè)學校獨立辦學。
一九五八年
7月,根據(jù)河北省委指示,河北工學院籌備組在天津建立。天津大學副校長丁仲文任籌委會主任,河北省機械局局長王世煜任副主任。校址選定天津河北區(qū)元緯路石油學校使用的原河北工學院校址(石油學校已決定遷往承德)。
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為河北工學院重建支援十九名正副教授、講師任教學骨干,另外支援三十名青年教師。當年還分配五十余名大學畢業(yè)生做教學工作。
8月初,原一機部所屬機器制造學校下放河北省機械局主管。河北省委決定將該校并入河北工學院。
8月20日,河北工學院正式成立。由河北省機械局主管,河北省機械局黨組轉發(fā)河北省委任命:潘承孝任院長;史輝任任副院長;冀廣民任黨委書記。
8月21日,錄取本科新生755人。
設置三系八個專業(yè)。機械系:設船舶制造業(yè)、機械工藝、化學生產(chǎn)設備機器、機床制造四個專業(yè);化工系:設電機電器制造專業(yè)。學制四年。原天津機器制造學校三、四年級學生編入專科班,一、二年級學生編入預科班和中專班。
9月16日,制定“河北工學院學則(草案)”。
10月14日,天津市委批準河北工學院建立黨委會,由市委直接領導。冀廣民任黨委書記,于有才任黨委副書記。
10月15日,院黨委決定,從即日起至11月17日用三周多時間,在全院范圍內開展共產(chǎn)主義思想教育運動。
10月22日,建院初期研制成功的“內燃水泵”在全國農(nóng)具展覽會獲特等獎。除獎給錦旗、書籍外,并獎給電犁一套或相等價款的生產(chǎn)工具(學院要的電動機)。11月5日,河北省機械局為支持“內燃水泵”進一步研究工作,撥款四千元,擬建房100平米,做為實驗用房。
12月26日,河北工學院院刊出“創(chuàng)刊號”。
12月底,學院附屬工廠除接待學生完成教學、生產(chǎn)任務外,年總產(chǎn)值達90萬元。
一九五九年
2月3日,河北省人委任命燕杰為河工學院副院長。
2月23日,成立在黨委領導下的科學技術委員會。冀廣民任主任,史輝任副主任。5月13日,學院“中型機床制造系列積木式機床”、“單缸二沖程內燃水泵”、“工頻磁性瓷”、“交流變速磁放大器”四項科學研究列為河北省重點研究項目,并撥款十萬元做為研究經(jīng)費。
7月15日,經(jīng)河北省機械局批準,新增設鑄造工藝及設備專業(yè)。
7月21日,河北省機械局批準撤銷專科、預科、同意設置中技部。
9月30日,自行設計就部件,可拼合鏜、車、铇 導軌磨四種功能的“中型機床制造系列積木式機床”試制成功。
附屬工廠試制的六立方米空氣壓縮機獲成功,并生產(chǎn)出第一批產(chǎn)品七臺。
學院與一機部農(nóng)機研究所合作研制的“150型單缸二沖程內燃水泵”試制成功。經(jīng)國家科委、一機部、農(nóng)機部、農(nóng)業(yè)部及中國科學院動力研究室聯(lián)合鑒定,認為運轉穩(wěn)定,被國家推薦生產(chǎn)。
12月29日,河北省委、省人委指示;河北工學院決定遷往邯鄲。校舍計劃于1960年暑假前基本完成。學院規(guī)模定為7000人,中專生2000人。
1960年2月26日,校址選點會議在邯鄲市人委交際處召開,院長潘承孝、邯鄲市副市長蔡志杰等參加會議。確定校址定位于邯鄲市規(guī)劃中心廣場的東北角橫軸以北,光明大街以東,沁河以南、滏陽河以西范圍內。
12月,附屬工廠完成年總產(chǎn)值達200萬元。
一九六零年
1月1日,將元旦獻禮的135項成果舉行一次展覽會,師生員工觀后很受教育。1月12日,河北省委書記處書記張承先偕同有關黨政領導親臨學院參觀元旦獻禮展覽會。張承先書記贊揚了學院師生員工的創(chuàng)造精神肯定了科學研究與教學、生產(chǎn)勞動緊密結合的方向。
1月5日。學院與河北省機械研究所含作研制成功的簡易雙缸蒸汽水車成功后,因結構簡單、成本低、易制造,很受歡迎,已在全省推廣應用。
2月3日,經(jīng)河北省機械局批復同意。學院船舶專業(yè)改為內燃機專業(yè);石油煉制專業(yè)改為燃料綜合利用專業(yè);機械系增設精密儀器專業(yè)。
2月29日,為貫徹教學、生產(chǎn)、科學.研究三結合.發(fā)揚協(xié)作情神,在市科委、機械局、農(nóng)機局統(tǒng)一部署下,學院有370名師生組成16支突擊隊,分赴本市16個工廠參加技術革新活動。
2月29日,河北省委、省人委決定:河北工學院改由河北省教育廳主管。
3月初,河北省決定,邯鄲市副市長牛彩巨兼河北工學院副院長。
4月8日,河北工學院榮獲天津市文教系統(tǒng)紅旗單位稱號。即日天津市召開文教系統(tǒng)群英大會,副院長燕杰代表學院出席大會,同時,本院的機器制造教研室被評為天津市文教系統(tǒng)先進集體。
4月28日,學院積木式機床研究又有發(fā)展,一套三臺件組成的“標準部件拼合萬能機床”試制成功。受到省市委的重視,河北省委書記處書記張承先和副省長王力親臨學院參觀。張承先參觀后給予很高評價。
4月29日,天津市科委在本院召開有天津市工廠廠長、工程師、技術人員、老工人等2000人參加的現(xiàn)場會,參觀學院新試制成功的“標準部件拼合萬能機床”。當晚,這套機床送往北京展出。
5月7-8日,中共河北工學院委員會首屆黨員太會召開。出席大會的黨員233人,列席人員118人。冀廣民致開幕詞,于有才、燕杰代表黨委分別作了“建院以來工作總結”和“1960年工作綱要”的報告。
5月20日,河北省文教系統(tǒng)群英會召開,副院長燕杰和齊壽泉分別代表先進單位和先進集體出席大會。
6月1日,在河北省文教群英會上,河北工學院被推選為出席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文教群英會先進單位,副院長燕杰代表河北工學院出席大會。
6月17日,河北省委工業(yè)部調于有才去省另行分配工作。
7月18日,根據(jù)省、市委指示,學院從5月下旬和6月初分批組織2500名師生分赴天津、邯鄲、石家莊、承德、保定五市和天津地區(qū)15個縣、九個行業(yè)103個單位參加以教育革命為中心的技術革新、技術革命活動。奮戰(zhàn)四十天,有力支援和推動了這些地區(qū)和單位的生產(chǎn)發(fā)展。
9月3日,河北省委任杜森堯為學院黨委副書記。
9月24日,因邯鄲新校址基建工程未能如期完成,河北省教育廳指示學院附屬中技部全體干部、教師及1200名學生遷往邯鄲已建好的校舍內。本科部分緩搬。
9月底,1500名師生去農(nóng)村支援三秋工作。
12月,附屬工廠完成年總產(chǎn)值270萬元。
一九六一年
4月,河北省委決定,河北科技學院停辦,在校職工和全部學生暑假后轉入河北工學院。7月中旬,河北科技學院在校教職工及417名學生轉入河北工學院工作和分別編入相應專業(yè)、班級學習。河北科技學院校舍移交學院使用,學院河北區(qū)元緯路校舍撥給河北省科學院分院。
8月15日,學院有本科學生40名、附屬中專部學生55名,響應政府號召,報名服兵役。
9月底,學院本科已發(fā)展為四系十三個專業(yè)。機械系:設機械制造工藝及裝備、精密機械儀器、化工機械及設備、鑄造工藝及設備四專業(yè);農(nóng)機系:設內燃機、農(nóng)業(yè)機械二專業(yè);化工系:設無機物物學,高分子工學、硅酸鹽工學、燃料化學、有機染料及中間體五個專業(yè);電力系:設電機電器、工企電氣化自動化二專業(yè)。學制改為五年。中專部只設機器制造專業(yè),學制四年。
10月,根據(jù)省委決定,在院試行“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在院黨委領導下,由院務委員會負責貫徹執(zhí)行,并設領導小組,由九人組成。潘承孝任組長,燕杰任副組長。
12月,遵照河北省教育廳加急電報指示,邯鄲校址基建工程停止施工,建設銀行凍結了基建撥款。
一九六二年
1月13日,根據(jù)“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規(guī)定精神,學院實行黨委領導下以院長為首的院務委員會負責制對此,院務委員會重新做了調整,新的院務委員會委員由17人增為21人。潘承孝任主任,燕杰、牛彩臣任副主任。
2月13日,河北省決定,河北工學院在天津部分暫不遷移邯鄲,停建后邯鄲基建工程按下馬項目處理。
7月16日,河北省高教廳公布河北省委省人委報經(jīng)中央和華北局批準的“河北省大專院校和中等學校進一步調整精簡的修訂方案”決定:河北工學院與天津工學院(天津機電學院、天津工程學院、天津化工學院)合并,改稱天津工學院(見河北工學院等四院合并注釋);同時決定,撤銷河北工學院中技部,部分師生和設備調入保定工業(yè)學校,當年12月9日,中技部撤銷工作結束。8月26日,河北省高教廳通知,河北工學院不再遷往邯鄲,已施工所建的校舍由邯鄲市統(tǒng)一安排。
注:1962年1月天津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天津機電學院、天津建筑工程學院、天津化工學院合并并成立籌備領導小組,市委工業(yè)部與文教部制定谷紀芳、袁血卒為召集人,胡文亮、田奇、洪澤為成員,合并后改稱天津工學院,并向省備案。所以文中稱河北工學院與天津工學院合并。但三院合并未向各院師生員工公布,各院的組織機構和實體也沒有發(fā)生變化。后來河北省委、省人委同天津市委商定,河北工學院、天津機電學院、天津建筑工程學院、天津化工學院四院合并,定名為天津工學院。所以,以后均以四院合并稱法。
7月19日,天津工學院并校領導小組建立。組長:潘承孝,副組長:袁血卒、洪澤、朱紹清、田奇、燕杰、劉塽。
8月初(1—3日)河北日報、天津日報刊登四院合并和定名為天津工學院啟事。
9月7日,河北省人委根據(jù)國務院教字195號文批復,通知天津市人委及有關部門。河北工學院與天津工學院(天津機電學院、天津化工學院、天津建筑工程學院)合并為天津工學院。文到之日起正式使用新校名。
9月初,學院建立臨時黨委。
10月15日,中共天津市委批準天津市天津工學院臨時黨委書記:冀廣民,副書記:谷紀芳、袁血卒。
10月,為建立穩(wěn)定的教學秩序,制定“天津工學院實行學則(草稿)”。
11月29日,中共天津市委批準:冀廣民人天津工學院黨委書記,谷紀芳任黨委副書;潘承孝人天津工學院院長,袁血卒任副院長兼黨委副書記;田奇、燕杰、洪澤、劉塽、朱紹清任副院長。
12月17日,共青團天津市委組織部批復天津工學院團委會成立。
一九六三年
1月1日,經(jīng)上級批準,專業(yè)設置如下:
機械工程系:設機械工業(yè)制造及設備、精密機械儀器、化工機械專業(yè)。
農(nóng)業(yè)機械工程系:設農(nóng)業(yè)機械、內燃機、鑄造工藝及設備、金屬熱處理工藝及設備專業(yè)。
化工工程系:設無機物工學、基本有機合成工學、高分子化合物工學、中間體及其制品合成、燃料化學工學專業(yè)。
電氣工程系:設工業(yè)企業(yè)電氣化及其自動化、電機與電器、無線電技術專業(yè)。
土木建筑系:設工業(yè)與民用建筑、給水排水、供熱供煤氣及通風、道路與橋梁、建筑學專業(yè)。
7月底,汛期雨量比往年多,處于五河下梢的天津市面臨暴雨和洪水威脅。遵照天津市、紅橋區(qū)指示,學院成立防汛指揮部。洪澤副院長任指揮。
8月14日,因河流上游暴雨,天津汛情緊張,當日晚上,組織1000名干部、職工、學生奔赴子牙河南岸,接受400米修堤、護堤任務。
8月19日,院黨委對院防汛指揮部進行了調整。由袁血卒任總指揮,洪澤、朱紹清任副總指揮,冀廣民任政委。
9月27日,汛情解除,防汛抗洪隊伍陸續(xù)返校。在整個抗洪斗爭中,學院共組織了五千名師生員工分赴當城、楊柳青、獨流減河、大紅橋子牙河南沿參加抗洪。天津工學院獨立連被評為市級防汛模范集體,有三個先進集體受到警備區(qū)嘉獎。有九名同志評委市級防汛模范。
一九六四年
1月31日,天津市人委批準天津工學院院務委員會成立,由27人組成。主任委員:潘承孝。副主任委員:袁血卒、胡文亮、洪澤、田奇、燕杰、劉塽、朱紹清。
4月17日,在院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了“關于在教學中貫徹‘少而精、學到手、因材施教、勞逸結合’的原則意見”。
11-12月,院黨委組織干部、教師傳達學習“雙十條”及有關文件,在學院開展反對資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為中心的社會主義教育。
12月,學院東院一萬一千平米化工大樓竣工。
一九六五年
1月27日,院黨委在十七級以上黨員干部中傳達“二十三條”,28日向全院干部、教師進行傳達,29日向學生工人進行傳達。會后,進行了討論。
2月10日,中央高等教育部確定學院為全國六十所高等工業(yè)學校中實行半工半讀教育制度之一。
3月,學院擬在機制、鑄造、電機電器三個專業(yè)的一、二年級學生中實行半工半讀。
6月19日,學院一年級學生部分干部到解放軍4735部隊當兵鍛煉。于8月2日返校。
一九六六年
1966年6月底,“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國,學校被迫停課。
一九六九年
1969年11月5日,1570名師生搬遷疏散到河北涉縣索堡鎮(zhèn)的深山中。
一九七一年
1971年11月29日,河北省革命委員會批準天津工學院改名為河北工學院。
一九七七年
1977年9月,招收恢復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屆本科大學生843人。
3月30日,中共人民政府教育部召開第一次會議全國高等教育會議,院長趙玉振與會。會議確定了高等教育的方針、任務。同時,就領導關系、院系關系調整等問題進行了研究。
6月,工學院成立教育工會,張兆麟當選為工會主席。
9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發(fā)[高一字第735號]文批復:河北省更名“河北工學院”;原附屬之高級工業(yè)職業(yè)學校改名為“河北工學院附屬工學學校”。
一九五一年
4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召開北洋大學和河北工學院負責人及教職工代表、學生代表座談會,研究并校問題。旋即宣布成立并校委員會、成員會,成員有:傅克(教育部第一處副處長)、王金鼎(市委文教部干部)、聶璧初(市委學支科負責人)及兩院校與會人員。常務委員5人:傅克、王金鼎、聶璧初、劉錫瑛(北洋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趙玉振(河北工學院院長)。下設:編制委員會、計劃委員會、調配委員會及校產(chǎn)清理委員會,由兩校有關人員組成。
6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高三字第533號]文,決定北洋大學和河北工學院兩校合并,自1951年8月1日起正式成立新校。擬定校名為“天津大學”。至此,河北工學院已不再單獨對外辦公。原河北工學院屬工業(yè)學校,暫由新成立的天津大學代管;1952年初,工業(yè)學校獨立辦學。
一九五八年
7月,根據(jù)河北省委指示,河北工學院籌備組在天津建立。天津大學副校長丁仲文任籌委會主任,河北省機械局局長王世煜任副主任。校址選定天津河北區(qū)元緯路石油學校使用的原河北工學院校址(石油學校已決定遷往承德)。
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為河北工學院重建支援十九名正副教授、講師任教學骨干,另外支援三十名青年教師。當年還分配五十余名大學畢業(yè)生做教學工作。
8月初,原一機部所屬機器制造學校下放河北省機械局主管。河北省委決定將該校并入河北工學院。
8月20日,河北工學院正式成立。由河北省機械局主管,河北省機械局黨組轉發(fā)河北省委任命:潘承孝任院長;史輝任任副院長;冀廣民任黨委書記。
8月21日,錄取本科新生755人。
設置三系八個專業(yè)。機械系:設船舶制造業(yè)、機械工藝、化學生產(chǎn)設備機器、機床制造四個專業(yè);化工系:設電機電器制造專業(yè)。學制四年。原天津機器制造學校三、四年級學生編入專科班,一、二年級學生編入預科班和中專班。
9月16日,制定“河北工學院學則(草案)”。
10月14日,天津市委批準河北工學院建立黨委會,由市委直接領導。冀廣民任黨委書記,于有才任黨委副書記。
10月15日,院黨委決定,從即日起至11月17日用三周多時間,在全院范圍內開展共產(chǎn)主義思想教育運動。
10月22日,建院初期研制成功的“內燃水泵”在全國農(nóng)具展覽會獲特等獎。除獎給錦旗、書籍外,并獎給電犁一套或相等價款的生產(chǎn)工具(學院要的電動機)。11月5日,河北省機械局為支持“內燃水泵”進一步研究工作,撥款四千元,擬建房100平米,做為實驗用房。
12月26日,河北工學院院刊出“創(chuàng)刊號”。
12月底,學院附屬工廠除接待學生完成教學、生產(chǎn)任務外,年總產(chǎn)值達90萬元。
一九五九年
2月3日,河北省人委任命燕杰為河工學院副院長。
2月23日,成立在黨委領導下的科學技術委員會。冀廣民任主任,史輝任副主任。5月13日,學院“中型機床制造系列積木式機床”、“單缸二沖程內燃水泵”、“工頻磁性瓷”、“交流變速磁放大器”四項科學研究列為河北省重點研究項目,并撥款十萬元做為研究經(jīng)費。
7月15日,經(jīng)河北省機械局批準,新增設鑄造工藝及設備專業(yè)。
7月21日,河北省機械局批準撤銷專科、預科、同意設置中技部。
9月30日,自行設計就部件,可拼合鏜、車、铇 導軌磨四種功能的“中型機床制造系列積木式機床”試制成功。
附屬工廠試制的六立方米空氣壓縮機獲成功,并生產(chǎn)出第一批產(chǎn)品七臺。
學院與一機部農(nóng)機研究所合作研制的“150型單缸二沖程內燃水泵”試制成功。經(jīng)國家科委、一機部、農(nóng)機部、農(nóng)業(yè)部及中國科學院動力研究室聯(lián)合鑒定,認為運轉穩(wěn)定,被國家推薦生產(chǎn)。
12月29日,河北省委、省人委指示;河北工學院決定遷往邯鄲。校舍計劃于1960年暑假前基本完成。學院規(guī)模定為7000人,中專生2000人。
1960年2月26日,校址選點會議在邯鄲市人委交際處召開,院長潘承孝、邯鄲市副市長蔡志杰等參加會議。確定校址定位于邯鄲市規(guī)劃中心廣場的東北角橫軸以北,光明大街以東,沁河以南、滏陽河以西范圍內。
12月,附屬工廠完成年總產(chǎn)值達200萬元。
一九六零年
1月1日,將元旦獻禮的135項成果舉行一次展覽會,師生員工觀后很受教育。1月12日,河北省委書記處書記張承先偕同有關黨政領導親臨學院參觀元旦獻禮展覽會。張承先書記贊揚了學院師生員工的創(chuàng)造精神肯定了科學研究與教學、生產(chǎn)勞動緊密結合的方向。
1月5日。學院與河北省機械研究所含作研制成功的簡易雙缸蒸汽水車成功后,因結構簡單、成本低、易制造,很受歡迎,已在全省推廣應用。
2月3日,經(jīng)河北省機械局批復同意。學院船舶專業(yè)改為內燃機專業(yè);石油煉制專業(yè)改為燃料綜合利用專業(yè);機械系增設精密儀器專業(yè)。
2月29日,為貫徹教學、生產(chǎn)、科學.研究三結合.發(fā)揚協(xié)作情神,在市科委、機械局、農(nóng)機局統(tǒng)一部署下,學院有370名師生組成16支突擊隊,分赴本市16個工廠參加技術革新活動。
2月29日,河北省委、省人委決定:河北工學院改由河北省教育廳主管。
3月初,河北省決定,邯鄲市副市長牛彩巨兼河北工學院副院長。
4月8日,河北工學院榮獲天津市文教系統(tǒng)紅旗單位稱號。即日天津市召開文教系統(tǒng)群英大會,副院長燕杰代表學院出席大會,同時,本院的機器制造教研室被評為天津市文教系統(tǒng)先進集體。
4月28日,學院積木式機床研究又有發(fā)展,一套三臺件組成的“標準部件拼合萬能機床”試制成功。受到省市委的重視,河北省委書記處書記張承先和副省長王力親臨學院參觀。張承先參觀后給予很高評價。
4月29日,天津市科委在本院召開有天津市工廠廠長、工程師、技術人員、老工人等2000人參加的現(xiàn)場會,參觀學院新試制成功的“標準部件拼合萬能機床”。當晚,這套機床送往北京展出。
5月7-8日,中共河北工學院委員會首屆黨員太會召開。出席大會的黨員233人,列席人員118人。冀廣民致開幕詞,于有才、燕杰代表黨委分別作了“建院以來工作總結”和“1960年工作綱要”的報告。
5月20日,河北省文教系統(tǒng)群英會召開,副院長燕杰和齊壽泉分別代表先進單位和先進集體出席大會。
6月1日,在河北省文教群英會上,河北工學院被推選為出席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文教群英會先進單位,副院長燕杰代表河北工學院出席大會。
6月17日,河北省委工業(yè)部調于有才去省另行分配工作。
7月18日,根據(jù)省、市委指示,學院從5月下旬和6月初分批組織2500名師生分赴天津、邯鄲、石家莊、承德、保定五市和天津地區(qū)15個縣、九個行業(yè)103個單位參加以教育革命為中心的技術革新、技術革命活動。奮戰(zhàn)四十天,有力支援和推動了這些地區(qū)和單位的生產(chǎn)發(fā)展。
9月3日,河北省委任杜森堯為學院黨委副書記。
9月24日,因邯鄲新校址基建工程未能如期完成,河北省教育廳指示學院附屬中技部全體干部、教師及1200名學生遷往邯鄲已建好的校舍內。本科部分緩搬。
9月底,1500名師生去農(nóng)村支援三秋工作。
12月,附屬工廠完成年總產(chǎn)值270萬元。
一九六一年
4月,河北省委決定,河北科技學院停辦,在校職工和全部學生暑假后轉入河北工學院。7月中旬,河北科技學院在校教職工及417名學生轉入河北工學院工作和分別編入相應專業(yè)、班級學習。河北科技學院校舍移交學院使用,學院河北區(qū)元緯路校舍撥給河北省科學院分院。
8月15日,學院有本科學生40名、附屬中專部學生55名,響應政府號召,報名服兵役。
9月底,學院本科已發(fā)展為四系十三個專業(yè)。機械系:設機械制造工藝及裝備、精密機械儀器、化工機械及設備、鑄造工藝及設備四專業(yè);農(nóng)機系:設內燃機、農(nóng)業(yè)機械二專業(yè);化工系:設無機物物學,高分子工學、硅酸鹽工學、燃料化學、有機染料及中間體五個專業(yè);電力系:設電機電器、工企電氣化自動化二專業(yè)。學制改為五年。中專部只設機器制造專業(yè),學制四年。
10月,根據(jù)省委決定,在院試行“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在院黨委領導下,由院務委員會負責貫徹執(zhí)行,并設領導小組,由九人組成。潘承孝任組長,燕杰任副組長。
12月,遵照河北省教育廳加急電報指示,邯鄲校址基建工程停止施工,建設銀行凍結了基建撥款。
一九六二年
1月13日,根據(jù)“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規(guī)定精神,學院實行黨委領導下以院長為首的院務委員會負責制對此,院務委員會重新做了調整,新的院務委員會委員由17人增為21人。潘承孝任主任,燕杰、牛彩臣任副主任。
2月13日,河北省決定,河北工學院在天津部分暫不遷移邯鄲,停建后邯鄲基建工程按下馬項目處理。
7月16日,河北省高教廳公布河北省委省人委報經(jīng)中央和華北局批準的“河北省大專院校和中等學校進一步調整精簡的修訂方案”決定:河北工學院與天津工學院(天津機電學院、天津工程學院、天津化工學院)合并,改稱天津工學院(見河北工學院等四院合并注釋);同時決定,撤銷河北工學院中技部,部分師生和設備調入保定工業(yè)學校,當年12月9日,中技部撤銷工作結束。8月26日,河北省高教廳通知,河北工學院不再遷往邯鄲,已施工所建的校舍由邯鄲市統(tǒng)一安排。
注:1962年1月天津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天津機電學院、天津建筑工程學院、天津化工學院合并并成立籌備領導小組,市委工業(yè)部與文教部制定谷紀芳、袁血卒為召集人,胡文亮、田奇、洪澤為成員,合并后改稱天津工學院,并向省備案。所以文中稱河北工學院與天津工學院合并。但三院合并未向各院師生員工公布,各院的組織機構和實體也沒有發(fā)生變化。后來河北省委、省人委同天津市委商定,河北工學院、天津機電學院、天津建筑工程學院、天津化工學院四院合并,定名為天津工學院。所以,以后均以四院合并稱法。
7月19日,天津工學院并校領導小組建立。組長:潘承孝,副組長:袁血卒、洪澤、朱紹清、田奇、燕杰、劉塽。
8月初(1—3日)河北日報、天津日報刊登四院合并和定名為天津工學院啟事。
9月7日,河北省人委根據(jù)國務院教字195號文批復,通知天津市人委及有關部門。河北工學院與天津工學院(天津機電學院、天津化工學院、天津建筑工程學院)合并為天津工學院。文到之日起正式使用新校名。
9月初,學院建立臨時黨委。
10月15日,中共天津市委批準天津市天津工學院臨時黨委書記:冀廣民,副書記:谷紀芳、袁血卒。
10月,為建立穩(wěn)定的教學秩序,制定“天津工學院實行學則(草稿)”。
11月29日,中共天津市委批準:冀廣民人天津工學院黨委書記,谷紀芳任黨委副書;潘承孝人天津工學院院長,袁血卒任副院長兼黨委副書記;田奇、燕杰、洪澤、劉塽、朱紹清任副院長。
12月17日,共青團天津市委組織部批復天津工學院團委會成立。
一九六三年
1月1日,經(jīng)上級批準,專業(yè)設置如下:
機械工程系:設機械工業(yè)制造及設備、精密機械儀器、化工機械專業(yè)。
農(nóng)業(yè)機械工程系:設農(nóng)業(yè)機械、內燃機、鑄造工藝及設備、金屬熱處理工藝及設備專業(yè)。
化工工程系:設無機物工學、基本有機合成工學、高分子化合物工學、中間體及其制品合成、燃料化學工學專業(yè)。
電氣工程系:設工業(yè)企業(yè)電氣化及其自動化、電機與電器、無線電技術專業(yè)。
土木建筑系:設工業(yè)與民用建筑、給水排水、供熱供煤氣及通風、道路與橋梁、建筑學專業(yè)。
7月底,汛期雨量比往年多,處于五河下梢的天津市面臨暴雨和洪水威脅。遵照天津市、紅橋區(qū)指示,學院成立防汛指揮部。洪澤副院長任指揮。
8月14日,因河流上游暴雨,天津汛情緊張,當日晚上,組織1000名干部、職工、學生奔赴子牙河南岸,接受400米修堤、護堤任務。
8月19日,院黨委對院防汛指揮部進行了調整。由袁血卒任總指揮,洪澤、朱紹清任副總指揮,冀廣民任政委。
9月27日,汛情解除,防汛抗洪隊伍陸續(xù)返校。在整個抗洪斗爭中,學院共組織了五千名師生員工分赴當城、楊柳青、獨流減河、大紅橋子牙河南沿參加抗洪。天津工學院獨立連被評為市級防汛模范集體,有三個先進集體受到警備區(qū)嘉獎。有九名同志評委市級防汛模范。
一九六四年
1月31日,天津市人委批準天津工學院院務委員會成立,由27人組成。主任委員:潘承孝。副主任委員:袁血卒、胡文亮、洪澤、田奇、燕杰、劉塽、朱紹清。
4月17日,在院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了“關于在教學中貫徹‘少而精、學到手、因材施教、勞逸結合’的原則意見”。
11-12月,院黨委組織干部、教師傳達學習“雙十條”及有關文件,在學院開展反對資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為中心的社會主義教育。
12月,學院東院一萬一千平米化工大樓竣工。
一九六五年
1月27日,院黨委在十七級以上黨員干部中傳達“二十三條”,28日向全院干部、教師進行傳達,29日向學生工人進行傳達。會后,進行了討論。
2月10日,中央高等教育部確定學院為全國六十所高等工業(yè)學校中實行半工半讀教育制度之一。
3月,學院擬在機制、鑄造、電機電器三個專業(yè)的一、二年級學生中實行半工半讀。
6月19日,學院一年級學生部分干部到解放軍4735部隊當兵鍛煉。于8月2日返校。
一九六六年
1966年6月底,“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國,學校被迫停課。
一九六九年
1969年11月5日,1570名師生搬遷疏散到河北涉縣索堡鎮(zhèn)的深山中。
一九七一年
1971年11月29日,河北省革命委員會批準天津工學院改名為河北工學院。
一九七七年
1977年9月,招收恢復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屆本科大學生843人。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